我国第一个玻璃机械制造厂的诞生

建筑材料工业/杨萱庭 / 2022-06-20

我国第一个玻璃机械制造厂——上海玻璃机械制造厂已经诞生了。它的诞生,将为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,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。它是怎样诞生的呢?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吧。


一穷二白 重整“家业”


这个厂原来是个专一业务性质的钢窗厂。厂房和设备都很简陋,厂址面积很小。除做钢窗的几台冲床和电焊机以外,其他就是一些手工操作用的工具,没多少机械设备;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人,几乎没有。真可算是“一穷二白”了。


厂子的底子是这样。可是要制造玻璃机械并不是那么简单呀!玻璃产品花样很多,工艺过程又比较复杂,因此,对玻璃机械的要求也就比较高。单拿目前生产的平板玻璃、玻璃管、玻璃钢、玻璃棉和玻璃纤维等几种产品来讲,由原料破碎到成品出来,需要的机械就有几十种。而且由于生产条件不同,机械的性能要求大都不一样。要一个专一业务性质的钢窗厂去承担这样复杂的机械制造任务,那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!


但是,上海钢窗厂从去年开始转向玻璃机械制造以来,在党的领导下,全厂职工发扬了共产主义的风格,忘我劳动,爱厂如家,同心协力,克服困难,现在已经把这个“一穷二白”的厂子,建设得可以正式生产一般的玻璃机械了。


艰苦奋斗 全面跃进


由于旧有厂房建筑不能适应玻璃机械制造的要求,他们在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指导下,自力更生,千方百计筹措建筑材料,组织施工力量,经过艰苦奋斗,终于建成了砖木结构的铸造车间和冷作车间各一所,现在都已投入了生产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,只有几个瓦木工人掌握技术,大部分任务是组织本厂职工义务劳动去完成的。


他们在一手抓基建的同时,还一手抓生产。在生产中,又担负着双重任务:一方面要抓紧玻璃机械的试制和成批生产的准备工作;另一方面还要突击国庆工程人民大会堂的钢窗任务。三路“进攻”,可够繁重的了。然而,他们发挥了冲天的革命干劲和卓越的创造才能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,并且保证了质量。


在生产中,他们抓住关键,大搞技术革新,克服薄弱环节,改革工艺过程。如在钢窗生产任务中,发现“铲边”工序跟不上,就立即召开现场“诸葛亮”会议,让大家献计、想办法,当天就赶制了“无齿锯”一台,提高了工效20多倍,由日产几百档(计量单位),陆续增长到2000多档,提前15天完成了光荣的任务。


厂穷志不穷 立争成全能


由于玻璃机械的品种相当复杂,涉及到的技术面很广,需要的设备和技术工种,缺一门都不行。因此,只有力争做一个全能厂,才能适应客观的要求。


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,就根据生产需要,本着土洋结合的原则,发动群众,穷干、苦干,现在已搞出30台合乎加工要求的机床,解决了设备不足的困难。他们见到玻璃机械中的铸件很多,就抓紧筹建铸造车间。党委书记亲自挂帅,选了几个技术人员,临时抽调了几个工人、艺徒和下放干部,利用旧料做了三个熔化铁水的“三节小炉”。在干的过程中,通过边做边学,共同研究,及时总结经验,吸取教训,一支新生的铸造力量就很快地成长壮大起来了。到现在,已经能够铸造一般零件,并且还摸索出“大件吃土铁”“清砂机械化”等好经验。


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,他们还掀起了一个以提高技术为中心的学习热潮。组织一部分老工人到外厂参观实习;举办图纸、模型展览会等。同时开办了各种文化班,厂长带头参加学习。在培训艺徒方面,采取了多路进军的办法,即:一部分学习操作精密和大型机床的工种,送外厂代培;一部分到生产小组跟班学习;一部分组织起来,在几个老师傅的指导下,专门抽出机床进行集中培训。这样,就很快壮大了技术力量,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。


在生产管理方面,由于业务方向的转变,老的一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,大都不适用了,必须建立一套新的,才能适应生产。为了加强生产管理工作,厂长下车间“当兵”,在劳动中,和群众一起,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生产管理办法。目前已经做到:凡是做过的产品,都能掌握定额资料,主要工序,已建立工艺卡片和质量检验制度,还准备按零件编制作业计划,加强半成品的生产管理工作。


这个厂从改变业务到现在,正在一日千里地改变着旧的面貌,正在向着一个新型的玻璃机械制造厂大步迈进。